一个极具有挑战性的膜结构工程,从2007年底至2008年9月,上海建工集团与华东设计院、同济大学、浙江大学以及钢结构加工厂、膜材生产厂家、钢索加工厂
家联合进行了近10个月的技术攻关。造就了界很好的高难度“阳光谷”空间膜结构出台,6个“阳光谷”共有1万多个钢结构节点,连接3万多根杆件,再在其上覆盖玻
璃。这个膜结构的复杂程度无疑是一中极大的挑战。
更开始这个项目是由德国公司负责,要请德国更好的结构设计公司来做“阳光谷”2008年初,高超和中方设计人员跑到德国一看傻了眼,对方报价高达9000万
元人民币,这还仅仅是设计费用,不包括建设成本,而且时间节点也由德方说了算。中方人员反复合计,决定还是自己做。于是,在高超牵头下,华东建筑设计研
究院、同济大学、上海机械施工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课题组,力争拿下“阳光谷”。
在接下来多半年时间里,高明和同事们仅图纸就画了7万多张,堆起来是一座颇为壮观的“小山”。为了提高精度,他们在每个节点和杆件之间,规划了一
种称 为“牛腿”的连接点,经过巧妙控制“牛腿”的加工工艺来提高“阳光谷”整体的精度。为此他们还“请”出工业机器人,精密切开每一个“牛腿”段件。整
个“ 阳光谷”共有7万多个“牛腿”,每一个的切开面都不尽相同。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。终究,“阳光谷”的结构规划成本控制在人民币1800万元左右。
膜结构的设计也同样复杂:拉索多了,不美观;拉索少了,稳定性就会打折。高超和同事们曾经通宵达旦做承载试验,只为找到膜结构中更“薄弱”的一处,
好加以改进;他们也尝试过用各种方式拉扯膜,从撕拉处看膜的韧性……现在大家看到的膜结构,厚度仅为1毫米,但张拉力的承受度可达每米5吨。
阳光谷和水波状膜是世博源的中心修建言语,被膜结构环绕的玻璃阳光谷形如敞开的花朵,六个巨大的阳光谷撑起的顶棚的设计,将阳光、绿化和天然空气引
进地下空间。它们同时也是修建夜晚与白昼的光源,好像水晶一般将天然光引进各层,并经过地面和天花连续反射,与水面或绿洲的光线游戏形成呼应。阳光谷天
然的形状表现了结构力的传递,赋有张力的体型好像雕塑,丰富了世博园区地面、地下空间的效果,营造出和谐的空间气氛,使世博轴在会议期间成为人们沟通往
来的重要场所。